我想在聖芳濟各讀過幾年的同學都知道 “大佬潘 ”是誰, 他就是
未被他教過的同學可能覺得他嚴肅, 但上過他的課的﹐絕不會這樣想。
你是否想了解他多點? 今個學年九月初, 我們很榮
主席: “潘Sir,你在何年加入聖芳濟個任教?”
潘Sir: “ 1989年, 加入石硤尾舊校。”
主席: “為何會加入舊校?”
潘Sir: “當年在元朗任教於某間中學, 願意到元朗工作是由於我在元朗出生﹐讀中小學﹐對元朗很熟悉及親切。但因為家住沙田, 每天六時半出發, 來回四小時的車程, 實在辛苦, 當時體重降至
主席: “對於教師這份職業﹐入職是有沒有想過成為終身職業?”
潘Sir: “沒有想過﹐最初想加入出版社﹐但人工太低﹐約是當時教職位的二份之一。教了多年﹐漸漸變成終身職業。”
主席: “你任教過哪些科目?”
潘Sir: “歷史﹐當時用英文教﹐中史﹐社會科在他校也教﹐中文,中國文學。加入聖芳濟各後儲校長答應我不用教中文﹐所以只是教了一年。”
主席: “那麼讀書時你最喜歡哪一科?”
潘Sir: “中西史﹐很小的時候就特別感興趣。小時候最先接觸的中國歷史是神話<封神榜>﹐其後是薛仁貴東征等野史故事。西史是二次大戰﹐講的都是打殺事件。打殺之外﹐當然還有很多勾心鬥角﹐後來看左傳,還看到很多歷史人物如何待人、接物,如何「出、處、去、就」,深深佩服他們的聰明。後來會看回憶錄﹐看林語堂﹐看高水平的人如何看事件。不要覺得讀書好悶﹐選擇自己喜歡的書來讀很重要﹐漸漸培養成興趣。看書會跳出眼前的框框。其實我想學生知道歷史中滿是智慧。我很享受講故事﹐而且你們都知道我說很多。小時候讀<左傳>時﹐很欣賞當中成敗智慧,也希望將歷史的故事和同學分享。
主席: “很多同學覺得讀中西史要記很多東西﹐頗吃力。 你自己又有什麼感覺?”
潘Sir: “我很欣賞自己的學科﹐當然我記得快﹐這真要多謝父母的恩賜﹐但其實今天學歷史不用特別記誦。”
主席: “經歷新舊兩校﹐你認為兩者最大的分別是什麼?”
潘Sir: “在舊校﹐那年代的教育環境。相對在以前另一個系統學校﹐聖芳濟各較自由,而且搞活動的空間大﹐當年曾經搞校本課程﹐例如與學生拍錄像演出。新校在93年落成﹐調到新校可謂開天闢地的體驗﹐年青
主席: “面對教育種種改革﹐例如行政工作日多﹐對教育理念本末倒置﹐你以什麼宗旨去應變?”
潘Sir: “對學生學習成長有幫助的儘量先做。例如遊學﹐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﹐走出框框。覺得有意思的就儘量選擇和爭取。但身為教員就沒有太多辦法,對教改只能循序漸進。老師面對評估報告﹐都很累﹐以學科來觀察﹐以科目為單位的檢視應最有質素保證﹐但現在外評對整間學校來評估﹐就是一個大藍圖﹐宏觀的評估方向,但可能忽略科目具體。教改可能令學校某些空間大點﹐至少校舍的面積會大點。但政策每年都改﹐學校不得不跟著改﹐對教師來講真的很吃力。”
主席: “在商貿主義盛行的香港﹐歷史科漸漸不被重視﹐你認為歷史可於現今寶貴價值在哪裡?”
潘Sir: “中西史都面對萎縮﹐但後者更為嚴重﹐很多學校已把歷史融入人文學科﹐在科目整合下﹐純文科面對很大壓力。 讀歷史要知道因果,昨天發生了什麼﹐今天為面對這環境,得從歷史了解人類活動的規律。歷史的價值最終要教人知人論世。”
主席: “學生應怎樣將歷史學以致用?”
潘Sir: “看歷史微觀的可預早理解人生過程﹐讀歷史可以幫助二十歲的人有八十歲的人的歷練。宏觀的看,就可知人類文明的演化。同學說歷史太長太多,我同意歷史可以從微觀個案去看﹐每次都泛談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﹐就讀得不夠深入。”
主席: “談了很多關於你教學歷程﹐現在談談關於你個人經驗吧。對於維繫學生的感情﹐有什麼心得?”
潘Sir: “人與人相處多了﹐感情隨之會增進。包容最緊要﹐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﹐有不同的成長經驗﹐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。”
主席: “大家都知道你很喜歡旅行﹐第一次親身到外地感受歷史現場﹐有什麼感覺?”
潘Sir: “第一次去旅行是在大學時﹐與同學去湖南﹐有同學因此行發誓不再回大陸﹐因為當時印象最深刻的中國很窮很落後。第二次去遊覽了多個省份﹐從上海﹐杭州﹐南京﹐四川﹐貴州﹐北京等﹐一去去了六十天。當時覺得中國好大。那次經驗使我深深同意孝費通的說法【中國之大﹐是不可以用一套理論上解釋﹐永遠都有例外。】 還有一次去新疆﹐坐了七日火車﹐除了進入綠州外﹐什麼植物都看不見。天氣很干燥﹐路途中流了多次鼻血。我很佩服開闢絲路的歷史先行者。我喜歡自助旅行﹐每次出行都有得著。去歐洲的印象也很深刻﹐不得不看教堂,那是歐洲文化精華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,有一次與哥哥由捷克坐巴士去波蘭﹐沿途一路是平原﹐不是讀歷史的哥哥就說難怪希特勒要用坦克打閃電戰﹐學習歷史也得結合地理環境。”
主席: “你遊覽那麼多地方﹐有哪些地方是值得到?”
潘Sir: “很多地方都值得一去再去。去中國得去西安﹐那裡有碑林﹐博物館﹐處處是皇城氣派﹐亦可了解中國人的聚居文化。其次是北京﹐進入太和殿就會覺得自己很渺小。”
主席: “課餘生活會做什麼? 平時有什麼興趣?”
潘Sie: “喜歡烹飪﹐這也是我放鬆消遣的方法之一﹐閒時會借烹飪菜譜來看。以前我做飯比較多﹐女兒最喜歡吃炆牛腩。現在家佣做的多。但所有新菜式都是我先示範一次﹐然後家佣跟著做。另我喜歡看書﹐看很多書。小時候喜歡攝影﹐讀中學時﹐學校有黑房﹐可以沖洗相﹐感覺很有趣﹐現在不再有閒認真拍攝,照相都只能到此一遊。”
主席: “有什麼寄語我們的校友?”
潘Sir: “好好活好生命。我沒有宗教信仰﹐生命只能活一次。 中學是個人人生的印記﹐趁年青不妨試多點新東西。”
題外話: 訪問當天, 潘Sir還與我們分享他與師母的相識過程﹐大學時期的陳年瑣事。